2007/11/30

佳士得創下亞洲藝術品拍賣紀錄

英國《金融時報》湯姆‧米切爾(Tom Mitchell)香港報道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會創下了亞洲藝術品新的拍賣紀錄。儘管金融市場動盪,但收藏者和投資者還是大肆揮霍,購入新的拍品。
在昨日閉幕的為期5天的香港秋季拍賣會上,佳士得(Christie's)將2.704億美元的成交額收入囊中,創下亞洲拍賣季的最高成交金額,較去年高出28%。包括春季拍賣會包括,佳士得今年在香港的成交總額高達4.66億美元。
佳士得首席執行官愛德華‧杜爾曼(Edward Dolman)表示:「你永遠不能說永遠,但目前市場沒有一點疲弱跡象。拍賣價格高得驚人。未來市場將趨於平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相信,市場已發生了結構性變化。」
杜爾曼表示,來自中國、印度和其它新興經濟體新的購買人群的湧入,彌補了拍賣行業傳統上對紐約和倫敦買家的依賴。
佳士得主要競爭對手蘇富比(Sotheby's)在今年10月舉行的香港秋季拍賣會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蘇富比春秋兩季拍賣會的成交總額超過3.3億美元,高於去年的2.45億美元。該拍賣行指出,競標各類拍品的中國內地買家數量「顯著增加」。
佳士得在香港拍賣會上創造了多個拍品類別和藝術家作品的拍賣紀錄。蔡國強的「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被一位匿名買家以950萬美元的高價買走,創造了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的拍賣紀錄。蔡國強出生在中國,現居紐約。

2007/11/7

赤壁圖 創天價

廣角鏡》赤壁圖 創天價
【聯合報╱本報訊】
2007.11.07 04:24 am

圖/聯合報提供

明代仇英「赤壁圖」昨晚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以七千九百五十二萬元人民幣(約台幣三億三千多萬元)的天價,被大陸買家買走,創下中國繪畫(包括所有中國書畫和油畫作品)拍賣的世界紀錄。

2007/11/6

金融動盪可能殃及藝術品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德博拉‧布魯斯特(Deborah Brewster)紐約報道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隨著又一輪大規模銷售於本周拉開序幕,連續10年快速上漲的藝術品價格升勢將開始放緩。
在今日於紐約開始的各項拍賣會上,預計收藏者將購買多達20億美元的印象派、現代、戰後和當代藝術品。如果成為現實,那麼這一金額幾乎將是兩年前的3倍。
但人們日益擔心,隨著緊張情緒蔓延至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藝術品週期也將發生逆轉。

藝術品貸款公司——藝術資本集團(Art Capital Group)首席執行官伊恩‧派克(Ian Peck)表示:「很多曾踴躍購買當代藝術品的華爾街人士現在都在擔心失去工作和獎金,而當你的財務狀況受到威脅時,你停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購買昂貴的藝術品。」
市場目前顯然處於最高點。我預計會出現回調,但它會非常有針對性,針對的是價格已經過熱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他的觀點得到了交易商和收藏者的認同,他們提到的此類藝術家的例子包括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傑夫‧昆斯(Jeff Koons)和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
派克表示,市場不會大幅下跌,因為國際買家的市場比10年前廣闊得多。但他表示,那些國際買家往往會購買較為知名的藏品。
梅摩藝術品指數(Mei Moses All Art index)顯示,在截至今年6月的12個月中,藝術品價格上漲了13%,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20.5%的漲幅。過去10年,梅摩指數平均每年的漲幅為15.5%。
梅摩指數的編制者之一邁克爾‧摩西(Michael Moses)表示:「(梅摩指數)漲幅……表明,市場眾多數藏品種類的驚人漲幅開始放緩。」
他估計,在截至今年6月的12個月中,戰後和當代藝術品價格上漲了20%,低於此前一年的55%。
11月份拍賣活動的規模通常在一年中位列第二,僅次於5月份。

譯者/梁鷗

ShContemporary:亞洲藏家積極,中國藏家隊伍仍單薄 (下)

【文.圖/朱庭逸、吳夢】

台灣畫廊群體呈現,被國際看見

台灣誠品畫廊推出林明弘的作品,件數不多,預展時即接獲熱烈的詢問。面對選擇藏家的問題,大部分中國畫廊將搶手的作品讓給西方藏家,趙琍則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與其將藝術家少量重要的作品賣給不清楚背景、並且可能是投機客的西方買家,不如謹慎瞭解藏家收藏理念與背景,讓國內的專業藏家收藏。」趙琍這次擔任ShContemporary台灣地區的友好使者,將不少台灣的優質畫廊推薦給胡伯。從台灣的角度而言,趙琍認為,讓台灣當代藝術的群體被國際看見,一起把餅做大,才能有助於台灣當代藝術的國際推廣。
在北京設有據點的大未來與索卡,分別代理「驚喜的發現」藝術家涂維政與陳擎耀,作品除了受到藏家的歡迎,展出現場已接獲多位策展人與畫廊的邀請。此外,大未來還帶來楊茂林、黃榮禧的作品;索卡推出中國和台灣的藝術家尹齊、屠宏濤、楊靜等;大趨勢則主推陳界仁、吳天章、李再鈐等。在平面繪畫的主流之外,主打影像與多媒體的新苑藝術帶來年輕藝術家陳文祺、王雅慧、郭奕臣,chi-wen畫廊則呈現袁廣鳴、彭弘智、曾御欽的作品,現場除了引起中國專業人士對台灣錄像藝術的注意,也有不少來自韓國與歐美專收video art的藏家前來接觸。黃其玟表示,錄像與新媒體作品仍是國際較新的收藏趨勢,西方有不少專業的小型博覽會,亞洲對此尚未有足夠認識,主辦單位未來可規劃新媒體的區塊。

印、日、韓業者,亦有斬獲

這次ShContempary同時呈現了相當強度的印度與日本、韓國藝術。印度Bodhi Art畫廊總監Sharmistha Ray說,雖然印度目前尚無自己的國際博覽會,但這次定位亞洲的ShContempoary很有份量地呈現了印度當代藝術的面貌,對此表示肯定。Bodhi Art除了呈現入選「優秀藝術家」的Zarina Hashmi,也帶來了目前十分活躍的藝術家多迪亞(Atul Dodiya)的畫作,SKE則帶來「優秀藝術家」Sudarshan Shetty以及多件目前當紅的科爾(Bharti Kher)的影像。此外,Chemould代理優秀藝術家卡拉特(Jitish Kallat),用骨頭造型拼裝的自動人力車在會場非常顯目,為英國藏家以12.5萬美元收藏。整體上,印度作品買氣不差,但大華人地區與日韓藏家對印度的文化與藝術仍較陌生,購買印度作品的主要以歐美藏家為主。
參展的日本與韓國畫廊銷售成績亦表現不俗,日本小山登美夫畫廊(Tomio Koyama Gallery)帶來的「優秀藝術家」奈良美智大件油畫與五件FRP的《迷你兔爺沼澤》(The Mini Puff Marshies),預展時就被美國藏家訂走。「柏湯澡堂」(SCAI The Bathhouse)入選的「優秀藝術家」,1975年出生的名和晃平(Nawa Kohei)用玻璃珠堆疊成的鹿型雕塑,受到台灣藏家的青睞,亦在現場賣出。展出日本新生代藝術家的Mizuma畫廊,帶來的作品也幾乎銷售一空,負責人三瀦末雄(Sueo Mizuma)對於把三成作品賣給西方、七成給亞洲藏家的分配比例感到相當滿意。新銳畫廊Nanzuka Underground主推日本卡漫始祖、影響了村上隆等人的田名網敬一(Keiichi Tanaami),同樣也受到美國與台灣藏家的青睞。
泰國藝術家提拉雅尼迦(Rirkrit Tiravanija)的裝置作品《小心!有錢的混蛋們》(Beware Rich Bastards),由美國藏家以20萬美元買下。韓國Kukje畫廊除了展出赫斯特、李希特(Gerhard Richter)、賈德(Donald Judd),也呈現韓國當代藝術家Kwang-Young Chun等人的作品。朴麗淑(Park Ryu Sook)則推出Lee-Nam Lee的古典題材的多媒體錄像,引起許多觀眾關注,現場紅點不少。PKM、學古齋(Hakgojae Gallery)、SUN畫廊以呈現目前韓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為主。現代畫廊(Gallery Hyundai)、表畫廊(PYO Gallery)則呈現中、韓國參半的作品。

亞洲藏家積極,中國藏家隊伍單薄

這次展覽會胡伯動員了數以百計的德、義、法、英、瑞重要歐洲藏家,不少藏家具備五至七年收藏中國作品的經驗。而西方藏家這次出手引人注目的是邁阿密地產大亨Craig Robins,以20萬美元買下入選「優秀藝術家」的Rirkrit Tiravanija一件裝置作品《小心!有錢的混蛋們》(Beware Rich Bastards)。60平方公尺的空間盛裝著一噸的白米,並有開口供觀眾取走白米,隨著米量減少即露出懸掛於米後面的油畫。
總的來說,締造博覽會成績最大功臣、同時也受惠最多的仍是來自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印尼各地的亞洲藏家。除了在上海舉辦提供了地緣的便利性,降低了其他歐美博覽會以服務歐美藏家為優先的蒐購困難,同時也讓許多亞洲藏家在拍賣場上侷限的選擇外,視野大開﹔有機會將西方、亞洲、中國各地的當代藝術作一番整體思考和比較,整理出一個更具有國際觀的收藏策略。這次來自台灣的藏家將近200人,其中至少50人具有相當的收藏資歷,出手也相對大膽。除了繪畫與裝置,也有藏家買下地景藝術家克里斯托(Jaracheff Christo)的包裹計畫,以及西方新銳的多媒體作品。自日本前來的藏家較少,韓國藏家則成群結隊至少有30至40位,從印尼雅加達來的藏家亦至少20多位,此外還有來自新加坡與香港的買家。這些亞洲藏家具備國際觀視野,對於當代藝術已有多年的關注,吸收的訊息層面較廣,對於收藏的看法跟中國本地藏家較有差異。
中國藏家除了上海本地之外,北京、四川與內地都有藏家專程前來看展。但相對來看中國當代藝術的藏家隊伍還很單薄,在市場火熱的情況下,他們從人數到投入金額還在持續增長之中。大多數中國藏家仍是關注中國當代的作品,對於西方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當代藝術仍不夠瞭解,只有極少數在專業人士的陪同與建議下,購買了西方有名藝術家的作品。不少國外展商抱怨中國藏家的動員不足,大部分中國藏家對於西方當代藝術不熟悉,致使博覽會整體銷售仍不達理想。未來對於中國藏家的組織與開發將是主辦單位努力的重點,究竟胡伯與魯道夫的明星光環對於本地藏家能有多大的帶領作用,值得後續觀察。

【典藏今藝術2007年10月號】

ShContemporary:亞洲藏家積極,中國藏家隊伍仍單薄 (上)

2007/10/18

【文.圖/朱庭逸、吳夢】
ShContemporary(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展)相較於其他國際大型藝博會「巴塞爾」(Art Basel)、「西班牙當代藝術博覽會」(ARCO)、「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等,平面繪畫作品偏多,錄像、多媒體藝術作品較為少見,整體印象顯得同質性較高,對於逛遍國際藝博會的觀眾而言少了些驚喜感。對此魯道夫(Lorenzo Rudolf)表示,並非主辦單位刻意安排所致,而是參展的亞洲畫廊著重項目於此,首次前來參展的歐美畫廊也傾向採取保守的策略,盡量攜帶平面作品來試探市場。
季節畫廊推出張鵬的影像,反應良好。知名西方作品,意外叫座
許多重量級的西方畫廊跟隨魯道夫、胡伯(Pierre Huber)來到上海,如James Cohen、Yvon Lambert、Faurschou、Enrico Navarra等,但就整體比例而言商業型畫廊相對居多,嚴肅性略少。大多數的畫廊是第一次來中國,他們對中國藝術環境瞭解不多,多半抱著交流的心態。開展後許多知名的西方大師作品較預期叫座,如紐約James Cohen畫廊帶來大型的白南準(Nam June Paik)的多媒體裝置(45萬美元)以及當代錄像大師維歐拉(Bill Viola)的作品(26萬美元),開幕後即由台灣從事貿易的藏家大手筆同時購藏。畫廊經理Arthur Solway歡喜之情溢乎言表,表示對中國市場潛力更有信心,未來考慮在上海設立據點。傳出好消息的還有Kukje畫廊推出前陣子以鑽石骷顱惹來一番爭議的赫斯特(Damien Hirst)作品,引起了大陸藏家的興趣,開價90萬美元的圓形架上繪畫據悉為俏江南的張瀾買下,另一件以蝴蝶標本呈現赫斯特生死辯證的《今夜愛我》(love me tonight)則為上海年輕企業收藏家所收藏。而Galerie Jerome de Noirmont帶來三件昆斯(Jeff Koons)的作品,據說現在畫廊老闆黃燎原在賣完張曉剛作品後,也搶下了一件。
另一方面,對亞洲市場較熟悉的歐美畫廊則主打中國牌,普遍策略奏效,銷售成績亮麗。例如Marlborough Gallery這次帶來華人藝術家王克平、朱德群、劉煒等作品。以北京與柏林為據點的空白空間(Alexander Ochs)展出方力均、繆曉春、楊少斌、徐冰,價格高達20萬美元,幾乎銷售一空。同樣生意鼎盛的還有新加坡季節畫廊推出的張鵬影像作品,定價1萬美元,受到來自歐洲、韓國、印尼等地藏家的追捧。

看好市場潛力,推廣待努力

日本新銳畫廊Nanzuka Underground主推日本卡漫始祖田名網敬一(Keiichi Tanaami)的作品,受到美國與台灣藏家的青睞。這次博覽會中價格最高的展出作品是丹麥法思高畫廊(Galleri Faurschou)帶來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油畫,開價1,680萬美元並未成交。其他歐洲畫廊也帶來不少知名作品,但成交的多為小件繪畫與影像、少部分裝置,買家主要為來自各地的亞洲藏家。其中,Yvon Lambert帶來George Segal的雕塑,Enrico Navarra帶來一組巴斯奇亞(Jean M. Basquiat)的大件油畫與油漆桶裝置,西班牙Lorenzo帶來達比埃斯(Antoni Tapies)數件作品。北歐重量級畫廊Forsblom帶來大件Georg Baselitz、Keith Harling和Donald Sultan,親自來中國瞭解市場的主席Kaj Forsblom表示,中國藏家對這些藝術家並不熟悉,當地藏家詢問的不多,但仍有亞洲藏家買下了奧斯勒(Tony Oursler)的影像裝置與小件畫作。
此外, Galerie Laurent Godin以整個展位呈現王度的「上海 = 4,500公斤」計畫,將數千張上海都市生活照片,貼滿了地面與牆壁並堆疊成柱,最為大膽前衛。畫廊負責人Laurent Godin說他看待亞洲市場是中長期的,並不打算來此快速銷售與獲利,因此打出畫廊形象與品牌是他的首要目標。西班牙Galeria Espacio Minimo,帶來Jan Fabre、Erwin Olaf、Liliana Porter,雖在華人世界較少引介,卻是歐洲近年十分走紅的藝術家,Olaf與Porter各有一件作品為台灣藏家收藏,參加過北京CIGE的畫廊負責人Luis Espejo說,他瞭解開發中國市場仍有蠻長一段路要走。而來自比利時的Galerie Erna Hecey與德國的Walter Storms Galerie主推攝影,五天下來僅售出兩到三件,主要為圈內專業人士所購,鑑於中國藏家普遍對西方藝術家仍陌生,未來打算與上海或北京的空間交換展出,逐步推廣。
大多數的歐美畫廊多表達明年仍將繼續參展的意願,但中國市場對西方藝術瞭解有限,藏家族群不明確,到底需要花多少時間來做教育推廣?少數幾家畫廊對市場表示茫然。例如來自里斯本的Cristina Guerra推出目前歐洲迅速竄紅、名列《藝術指南》(Kunstkompass)前100名的奧地利藝術家烏爾文(Erwin Wurm),在上海會場卻乏人問津,總監Carlos Marzia表示對於中國市場以及明年是否繼續參展感到猶豫。而來自義大利Studio la Citta帶來醒目的多媒體裝置吸引參觀者好奇駐足,但銷售冷淡,訪價多為西方藏家,經營者Helene de Franchis表示文化的差異讓她與當地藏家溝通遭遇困難。
中國藝術市場的量能與潛力強大,目前仍止於變相地發展拍賣市場,具有規模的博覽會只有短短幾年的運作歷史。這些從紐約、巴黎與歐洲遠道前來的西方畫廊,面對全球市場最有潛力的市場商機,在投下第一筆沉入成本(sink cost)之後,若不繼續挺進似乎是不智之舉,因此面對中國市場,這些擁有成熟經驗的西方畫廊,調整將會是迅速的。

中國當代買氣興旺,供不應求

ShContemporary的舉辦對中國畫廊最大的意義,在於促成了競爭作用、觀摩作用與規範的設定。受邀的中國畫廊普遍都對展會顯現的國際化表示滿意。大部分畫廊都拿出最好的作品,多數都銷售一空;在此不但見到很多以往常常聯絡但未能謀面的西方藏家,也結識了很多新買家,對於他們今後的發展至關重要。
北京U空間在「傑出藝術家」推出將中國傳統水墨畫與新媒體技術結合的陳邵雄,還包括蔣志、仇曉飛、劉煒、宋琨等,大部分作品在還沒開展前就被訂走。上海昇藝術推出拍賣場、藏家和畫廊主流的中青輩藝術家。亦安藝術則帶來了周春芽、尹朝陽新作等。張明放表示,好作品數量有限,展前就有相熟的藏家關心,很多作品在預展中就銷售完畢,要想在現場買到好的作品很難,這也是銜接了國外的模式。曾參加過巴塞爾、「巴塞爾邁阿密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Miami Beach)的香格納畫廊,有王廣義的作品被納入「傑出藝術家」,展位內則懸掛張恩利的繪畫、徐震的攝影和施勇的小型裝置作品等。何浦林(Lorenz Helbling)說,這次能在家門口參與這樣國際化的展會覺得非常方便。這是個非常好的博覽會,觀眾的層次非常高,國外很多美術館的人也都過來了,是很好的開始。
就市場而言,如此專業的亞洲藝術博覽會在上海舉辦,顯然減少了本地畫廊投石問路的風險,他們要做的就是帶來足夠好的作品,用更成熟的心態來面對買家。季節畫廊總監楠楠、昇藝術的吳盈璋、現在畫廊的黃燎原都提到,面對這樣火熱的市場,他們需要考慮和處理的是到底要把這些作品賣給誰?是國內的買家還是國際上的大藏家?而且也包括作品價格,他們該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樣火熱的供求關係?

【典藏今藝術2007年10月號】

義大利手工琴市值1200萬

【聯合報╱李玉玲】
2007.11.05 03:09 am

義大利Fazioli(法吉歐里)名琴,為保羅‧法吉歐里花了十五年時間研究,才在一九七七年打造出第一台法吉歐里鋼琴。這個鋼琴廠牌雖然歷史並不悠久,卻堅持慢工出細活,鋼琴零件都以手工打造,目前共有七款型號的鋼琴,價位在台幣四百萬元到上千萬元。
曹永坤典藏的三○八型,一九八九年約以六百萬元購得,目前市值一千二百萬元。琴身長三百零八公分,是世界上最大的鋼琴,不同於一般鋼琴三個踏板,這個型號有四個踏板,目前台灣就有十六台三○八型鋼琴,大都為企業主收藏,在私人音樂會演奏。演奏過的鋼琴家都認為,三○八型音色飽滿、層次豐富,但演奏者也要有很好的技巧才能駕馭。
【2007/11/0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