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6

ShContemporary:亞洲藏家積極,中國藏家隊伍仍單薄 (上)

2007/10/18

【文.圖/朱庭逸、吳夢】
ShContemporary(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展)相較於其他國際大型藝博會「巴塞爾」(Art Basel)、「西班牙當代藝術博覽會」(ARCO)、「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等,平面繪畫作品偏多,錄像、多媒體藝術作品較為少見,整體印象顯得同質性較高,對於逛遍國際藝博會的觀眾而言少了些驚喜感。對此魯道夫(Lorenzo Rudolf)表示,並非主辦單位刻意安排所致,而是參展的亞洲畫廊著重項目於此,首次前來參展的歐美畫廊也傾向採取保守的策略,盡量攜帶平面作品來試探市場。
季節畫廊推出張鵬的影像,反應良好。知名西方作品,意外叫座
許多重量級的西方畫廊跟隨魯道夫、胡伯(Pierre Huber)來到上海,如James Cohen、Yvon Lambert、Faurschou、Enrico Navarra等,但就整體比例而言商業型畫廊相對居多,嚴肅性略少。大多數的畫廊是第一次來中國,他們對中國藝術環境瞭解不多,多半抱著交流的心態。開展後許多知名的西方大師作品較預期叫座,如紐約James Cohen畫廊帶來大型的白南準(Nam June Paik)的多媒體裝置(45萬美元)以及當代錄像大師維歐拉(Bill Viola)的作品(26萬美元),開幕後即由台灣從事貿易的藏家大手筆同時購藏。畫廊經理Arthur Solway歡喜之情溢乎言表,表示對中國市場潛力更有信心,未來考慮在上海設立據點。傳出好消息的還有Kukje畫廊推出前陣子以鑽石骷顱惹來一番爭議的赫斯特(Damien Hirst)作品,引起了大陸藏家的興趣,開價90萬美元的圓形架上繪畫據悉為俏江南的張瀾買下,另一件以蝴蝶標本呈現赫斯特生死辯證的《今夜愛我》(love me tonight)則為上海年輕企業收藏家所收藏。而Galerie Jerome de Noirmont帶來三件昆斯(Jeff Koons)的作品,據說現在畫廊老闆黃燎原在賣完張曉剛作品後,也搶下了一件。
另一方面,對亞洲市場較熟悉的歐美畫廊則主打中國牌,普遍策略奏效,銷售成績亮麗。例如Marlborough Gallery這次帶來華人藝術家王克平、朱德群、劉煒等作品。以北京與柏林為據點的空白空間(Alexander Ochs)展出方力均、繆曉春、楊少斌、徐冰,價格高達20萬美元,幾乎銷售一空。同樣生意鼎盛的還有新加坡季節畫廊推出的張鵬影像作品,定價1萬美元,受到來自歐洲、韓國、印尼等地藏家的追捧。

看好市場潛力,推廣待努力

日本新銳畫廊Nanzuka Underground主推日本卡漫始祖田名網敬一(Keiichi Tanaami)的作品,受到美國與台灣藏家的青睞。這次博覽會中價格最高的展出作品是丹麥法思高畫廊(Galleri Faurschou)帶來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油畫,開價1,680萬美元並未成交。其他歐洲畫廊也帶來不少知名作品,但成交的多為小件繪畫與影像、少部分裝置,買家主要為來自各地的亞洲藏家。其中,Yvon Lambert帶來George Segal的雕塑,Enrico Navarra帶來一組巴斯奇亞(Jean M. Basquiat)的大件油畫與油漆桶裝置,西班牙Lorenzo帶來達比埃斯(Antoni Tapies)數件作品。北歐重量級畫廊Forsblom帶來大件Georg Baselitz、Keith Harling和Donald Sultan,親自來中國瞭解市場的主席Kaj Forsblom表示,中國藏家對這些藝術家並不熟悉,當地藏家詢問的不多,但仍有亞洲藏家買下了奧斯勒(Tony Oursler)的影像裝置與小件畫作。
此外, Galerie Laurent Godin以整個展位呈現王度的「上海 = 4,500公斤」計畫,將數千張上海都市生活照片,貼滿了地面與牆壁並堆疊成柱,最為大膽前衛。畫廊負責人Laurent Godin說他看待亞洲市場是中長期的,並不打算來此快速銷售與獲利,因此打出畫廊形象與品牌是他的首要目標。西班牙Galeria Espacio Minimo,帶來Jan Fabre、Erwin Olaf、Liliana Porter,雖在華人世界較少引介,卻是歐洲近年十分走紅的藝術家,Olaf與Porter各有一件作品為台灣藏家收藏,參加過北京CIGE的畫廊負責人Luis Espejo說,他瞭解開發中國市場仍有蠻長一段路要走。而來自比利時的Galerie Erna Hecey與德國的Walter Storms Galerie主推攝影,五天下來僅售出兩到三件,主要為圈內專業人士所購,鑑於中國藏家普遍對西方藝術家仍陌生,未來打算與上海或北京的空間交換展出,逐步推廣。
大多數的歐美畫廊多表達明年仍將繼續參展的意願,但中國市場對西方藝術瞭解有限,藏家族群不明確,到底需要花多少時間來做教育推廣?少數幾家畫廊對市場表示茫然。例如來自里斯本的Cristina Guerra推出目前歐洲迅速竄紅、名列《藝術指南》(Kunstkompass)前100名的奧地利藝術家烏爾文(Erwin Wurm),在上海會場卻乏人問津,總監Carlos Marzia表示對於中國市場以及明年是否繼續參展感到猶豫。而來自義大利Studio la Citta帶來醒目的多媒體裝置吸引參觀者好奇駐足,但銷售冷淡,訪價多為西方藏家,經營者Helene de Franchis表示文化的差異讓她與當地藏家溝通遭遇困難。
中國藝術市場的量能與潛力強大,目前仍止於變相地發展拍賣市場,具有規模的博覽會只有短短幾年的運作歷史。這些從紐約、巴黎與歐洲遠道前來的西方畫廊,面對全球市場最有潛力的市場商機,在投下第一筆沉入成本(sink cost)之後,若不繼續挺進似乎是不智之舉,因此面對中國市場,這些擁有成熟經驗的西方畫廊,調整將會是迅速的。

中國當代買氣興旺,供不應求

ShContemporary的舉辦對中國畫廊最大的意義,在於促成了競爭作用、觀摩作用與規範的設定。受邀的中國畫廊普遍都對展會顯現的國際化表示滿意。大部分畫廊都拿出最好的作品,多數都銷售一空;在此不但見到很多以往常常聯絡但未能謀面的西方藏家,也結識了很多新買家,對於他們今後的發展至關重要。
北京U空間在「傑出藝術家」推出將中國傳統水墨畫與新媒體技術結合的陳邵雄,還包括蔣志、仇曉飛、劉煒、宋琨等,大部分作品在還沒開展前就被訂走。上海昇藝術推出拍賣場、藏家和畫廊主流的中青輩藝術家。亦安藝術則帶來了周春芽、尹朝陽新作等。張明放表示,好作品數量有限,展前就有相熟的藏家關心,很多作品在預展中就銷售完畢,要想在現場買到好的作品很難,這也是銜接了國外的模式。曾參加過巴塞爾、「巴塞爾邁阿密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Miami Beach)的香格納畫廊,有王廣義的作品被納入「傑出藝術家」,展位內則懸掛張恩利的繪畫、徐震的攝影和施勇的小型裝置作品等。何浦林(Lorenz Helbling)說,這次能在家門口參與這樣國際化的展會覺得非常方便。這是個非常好的博覽會,觀眾的層次非常高,國外很多美術館的人也都過來了,是很好的開始。
就市場而言,如此專業的亞洲藝術博覽會在上海舉辦,顯然減少了本地畫廊投石問路的風險,他們要做的就是帶來足夠好的作品,用更成熟的心態來面對買家。季節畫廊總監楠楠、昇藝術的吳盈璋、現在畫廊的黃燎原都提到,面對這樣火熱的市場,他們需要考慮和處理的是到底要把這些作品賣給誰?是國內的買家還是國際上的大藏家?而且也包括作品價格,他們該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樣火熱的供求關係?

【典藏今藝術2007年10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