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6

ShContemporary:亞洲藏家積極,中國藏家隊伍仍單薄 (下)

【文.圖/朱庭逸、吳夢】

台灣畫廊群體呈現,被國際看見

台灣誠品畫廊推出林明弘的作品,件數不多,預展時即接獲熱烈的詢問。面對選擇藏家的問題,大部分中國畫廊將搶手的作品讓給西方藏家,趙琍則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與其將藝術家少量重要的作品賣給不清楚背景、並且可能是投機客的西方買家,不如謹慎瞭解藏家收藏理念與背景,讓國內的專業藏家收藏。」趙琍這次擔任ShContemporary台灣地區的友好使者,將不少台灣的優質畫廊推薦給胡伯。從台灣的角度而言,趙琍認為,讓台灣當代藝術的群體被國際看見,一起把餅做大,才能有助於台灣當代藝術的國際推廣。
在北京設有據點的大未來與索卡,分別代理「驚喜的發現」藝術家涂維政與陳擎耀,作品除了受到藏家的歡迎,展出現場已接獲多位策展人與畫廊的邀請。此外,大未來還帶來楊茂林、黃榮禧的作品;索卡推出中國和台灣的藝術家尹齊、屠宏濤、楊靜等;大趨勢則主推陳界仁、吳天章、李再鈐等。在平面繪畫的主流之外,主打影像與多媒體的新苑藝術帶來年輕藝術家陳文祺、王雅慧、郭奕臣,chi-wen畫廊則呈現袁廣鳴、彭弘智、曾御欽的作品,現場除了引起中國專業人士對台灣錄像藝術的注意,也有不少來自韓國與歐美專收video art的藏家前來接觸。黃其玟表示,錄像與新媒體作品仍是國際較新的收藏趨勢,西方有不少專業的小型博覽會,亞洲對此尚未有足夠認識,主辦單位未來可規劃新媒體的區塊。

印、日、韓業者,亦有斬獲

這次ShContempary同時呈現了相當強度的印度與日本、韓國藝術。印度Bodhi Art畫廊總監Sharmistha Ray說,雖然印度目前尚無自己的國際博覽會,但這次定位亞洲的ShContempoary很有份量地呈現了印度當代藝術的面貌,對此表示肯定。Bodhi Art除了呈現入選「優秀藝術家」的Zarina Hashmi,也帶來了目前十分活躍的藝術家多迪亞(Atul Dodiya)的畫作,SKE則帶來「優秀藝術家」Sudarshan Shetty以及多件目前當紅的科爾(Bharti Kher)的影像。此外,Chemould代理優秀藝術家卡拉特(Jitish Kallat),用骨頭造型拼裝的自動人力車在會場非常顯目,為英國藏家以12.5萬美元收藏。整體上,印度作品買氣不差,但大華人地區與日韓藏家對印度的文化與藝術仍較陌生,購買印度作品的主要以歐美藏家為主。
參展的日本與韓國畫廊銷售成績亦表現不俗,日本小山登美夫畫廊(Tomio Koyama Gallery)帶來的「優秀藝術家」奈良美智大件油畫與五件FRP的《迷你兔爺沼澤》(The Mini Puff Marshies),預展時就被美國藏家訂走。「柏湯澡堂」(SCAI The Bathhouse)入選的「優秀藝術家」,1975年出生的名和晃平(Nawa Kohei)用玻璃珠堆疊成的鹿型雕塑,受到台灣藏家的青睞,亦在現場賣出。展出日本新生代藝術家的Mizuma畫廊,帶來的作品也幾乎銷售一空,負責人三瀦末雄(Sueo Mizuma)對於把三成作品賣給西方、七成給亞洲藏家的分配比例感到相當滿意。新銳畫廊Nanzuka Underground主推日本卡漫始祖、影響了村上隆等人的田名網敬一(Keiichi Tanaami),同樣也受到美國與台灣藏家的青睞。
泰國藝術家提拉雅尼迦(Rirkrit Tiravanija)的裝置作品《小心!有錢的混蛋們》(Beware Rich Bastards),由美國藏家以20萬美元買下。韓國Kukje畫廊除了展出赫斯特、李希特(Gerhard Richter)、賈德(Donald Judd),也呈現韓國當代藝術家Kwang-Young Chun等人的作品。朴麗淑(Park Ryu Sook)則推出Lee-Nam Lee的古典題材的多媒體錄像,引起許多觀眾關注,現場紅點不少。PKM、學古齋(Hakgojae Gallery)、SUN畫廊以呈現目前韓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為主。現代畫廊(Gallery Hyundai)、表畫廊(PYO Gallery)則呈現中、韓國參半的作品。

亞洲藏家積極,中國藏家隊伍單薄

這次展覽會胡伯動員了數以百計的德、義、法、英、瑞重要歐洲藏家,不少藏家具備五至七年收藏中國作品的經驗。而西方藏家這次出手引人注目的是邁阿密地產大亨Craig Robins,以20萬美元買下入選「優秀藝術家」的Rirkrit Tiravanija一件裝置作品《小心!有錢的混蛋們》(Beware Rich Bastards)。60平方公尺的空間盛裝著一噸的白米,並有開口供觀眾取走白米,隨著米量減少即露出懸掛於米後面的油畫。
總的來說,締造博覽會成績最大功臣、同時也受惠最多的仍是來自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印尼各地的亞洲藏家。除了在上海舉辦提供了地緣的便利性,降低了其他歐美博覽會以服務歐美藏家為優先的蒐購困難,同時也讓許多亞洲藏家在拍賣場上侷限的選擇外,視野大開﹔有機會將西方、亞洲、中國各地的當代藝術作一番整體思考和比較,整理出一個更具有國際觀的收藏策略。這次來自台灣的藏家將近200人,其中至少50人具有相當的收藏資歷,出手也相對大膽。除了繪畫與裝置,也有藏家買下地景藝術家克里斯托(Jaracheff Christo)的包裹計畫,以及西方新銳的多媒體作品。自日本前來的藏家較少,韓國藏家則成群結隊至少有30至40位,從印尼雅加達來的藏家亦至少20多位,此外還有來自新加坡與香港的買家。這些亞洲藏家具備國際觀視野,對於當代藝術已有多年的關注,吸收的訊息層面較廣,對於收藏的看法跟中國本地藏家較有差異。
中國藏家除了上海本地之外,北京、四川與內地都有藏家專程前來看展。但相對來看中國當代藝術的藏家隊伍還很單薄,在市場火熱的情況下,他們從人數到投入金額還在持續增長之中。大多數中國藏家仍是關注中國當代的作品,對於西方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當代藝術仍不夠瞭解,只有極少數在專業人士的陪同與建議下,購買了西方有名藝術家的作品。不少國外展商抱怨中國藏家的動員不足,大部分中國藏家對於西方當代藝術不熟悉,致使博覽會整體銷售仍不達理想。未來對於中國藏家的組織與開發將是主辦單位努力的重點,究竟胡伯與魯道夫的明星光環對於本地藏家能有多大的帶領作用,值得後續觀察。

【典藏今藝術2007年10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