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6

台灣發展藝術基金的可能性?

【文/朱庭逸】 

2007「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學術論壇以「亞洲藝術產經」為主題,5月22、23日兩天假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此次論壇內容規劃與深度普遍受到專業與 會人士的好評。其中,會前已受到極多關注的「藝術基金」議題,在焦點座談中由主持人台灣金融資產服務公司董事長洪三雄,與兩位與談人紐約MOTIF 藝術投資顧問公司副總裁黃文叡,以及投信暨投顧商業公會理事長杜純琛,共同針對國外藝術基金的操作方法與台灣目前金融現狀,有了更進一步的討論與評估。

藝術品的投資潛力

黃文叡指出,當前世界上最貴的豪宅約為1億2,800萬美元,同樣的金錢卻買不到現今最貴的一件藝術品─甫於去年創下1億4,000萬美元成交價,帕洛克 (Jackson Pollock)的《No. 5, 1948》。而在1961年最貴的一件藝術品,成交價230萬美元林布蘭(Rijn van Rembrandt)的《亞里斯多德凝視荷馬像》,與帕洛克《No. 5, 1948》價格比較下,推算出45年間藝術市場的成長率為897%;倘若再把占了整個藝術市場一半以上、價格偏低的新興藝術家一併加入計算,藝術品平均報 酬率仍高達144%,數值遠遠高於全球股市1920年迄今的13.4%平均報酬、股市表現最好的十年(1950年代)的20.8%,以及房地產表現最好時 段的14.4%。到了21世紀,藝術品的投資潛力著實已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因此「藝術基金」(art fund)在歐美近五年來已蔚為一項新的投資管道,眾人可透過共同集資,委託熟悉藝術市場的專業經理人或投資顧問公司,買賣高報酬率的藝術品,降低投資風 險並賺取差價利潤。

林布蘭的《亞里斯多德凝視荷馬像》,1961年以230萬美元成交,為當時最高價的作品。(圖/本刊資料室提供)
台灣發展藝術基金的困難與瓶頸

杜純琛則提到,台灣民眾熱衷投資,民間資金充沛,近年廣受看好的「精品基金」,在公布發行後短短幾小時之內就迅速募到了100億資金,由此可推測相似概念 的藝術基金應有很大商機。然而,儘管國外藝術基金運作已有五、六年成功經驗,台灣發展藝術基金仍然呈現一些困難與瓶頸。 首先在法規上,目前證券業母法「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只涵蓋投資證券相關的有價證券,以及非有價證券的REITs不動產與金融資產證券化兩項。藝術品 並非證券,屬於不可投資的項目,因此無法適用此法。如果金融單位要像國外一樣籌募藝術基金,除非修法,否則機會渺茫。

至於其他法源的可能性,在信託業的「銀行信託業法第16條」中第四點「動產信託」與第十點「其他財產之信託」,若能採取廣義解釋,則有機會以銀行承作信託業務的方式進行。不過目前台灣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提出申請,且需要進一步與主管機關溝通。

洪三雄提出,既然藝術基金在國內法令上尚無制度存在,是否有可能以其他金融產品如銀行融資、國內基金去購買國外藝術基金或證券,或採取其他資產運作的方 式,來輔助藝術市場的發展?杜純琛認為,台灣目前為止尚無銀行從事藝術品融資,但不失為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金融單位需要先網羅一組藝術投資專家,組織一 個評估鑑價小組,進而向主管機關提案爭取設立。

黃文叡提到,美國UBS曾經把藝術基金納入「組合基金」(fund of the fund),藝術基金並非獨立操作而是屬於一個正常基金的一小部分。台灣是否可能採取該方式運行?杜純琛回應,去年台灣發行了63檔新基金,其中以全球或 區域型的股票基金發行排名最高,其次即是組合基金,但囿於法令投資項目的限制,若未經修法核准,仍無法以組合基金的模式來操作藝術基金。

帕洛克(Jackson Pollock)作品《No. 5, 1948》,在2006年創下1億4,000萬美元的成交價。(圖/本刊資料室提供)
財訊文化集團執行長謝金河在座談會後接受訪談表示,目前全球火紅的紅酒基金也是同藝術品一樣無法證券化,金管會有很多限制,因此在修法上很不容易,台灣金 融環境的確有一條長路要走。目前藝術品行情節節攀升,藝術基金讓一般民眾小額的投資成為可能,至於淨值計算的技術問題,謝金河表示,基金原本就可以不必揭 露淨值,每日揭露淨值有時反淪為短線操作與惡性競爭;由於藝術品標的性質獨特,只要在募集時說明清楚規則即可。至於銀行藝術品融資業務方面,因為目前藝術 品買賣主要來自自由資本,估計融資市場需求應該不小,銀行可考慮將市場公開拍賣價格以某個比率(例如50%)作為認定額度,不過銀行必須至少有3-5人的 專業團隊,精通藝術品價值的判斷,而且因為藝術品投資周轉時間較長,融資期限也需要拉長。

總的來說,台灣目前金融環境對於藝術的投資仍以信託業者進行藝術融資的可能性較高;其中,淨值(NAV, net asset value)的計算、鑑價機構與公證單位、遊戲規則的訂定將會是幾個瓶頸。同時,目前國內金融單位對於發展藝術金融商品躊躇不前,主要仍是考量了操作上的 道德風險,國內藝術品買賣的商業文化,與藝術投資專業的問題。然而專家們強調,一個機制的形成遭遇問題,仍應採取正面解決,走向正道。

【典藏今藝術2007年7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