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1

收藏成為亞洲新富的時尚?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西蒙‧德‧伯頓(SIMON DE BURTON)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亞洲的收藏巨龍已經甦醒,而且正在噴吐火焰。在佳士得(Christie's)和蘇富比(Sotheby's)去年秋天的香港拍賣季,成交總額達到了驚人的27億港元(合3.48億美元),中國的繪畫、青銅器和其它藝術品達到了創紀錄的高價。另外一家拍賣行寶龍 (Bonhams)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於今年1月份建立了第一個香港辦事處,並將於5月底舉行首拍,與亞洲國際藝術古董展(Asia International Arts and Antiques Fair)同期舉辦。
2005年,佳士得以1560萬英鎊的價格拍出一個中國瓷罐,創造了中國瓷器的最高拍賣價。蘇富比則以約800萬英鎊的價格拍出「大明永樂年施」銘款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創造了中國藝術品類別的最高拍賣價。寶龍在開設香港辦事處期間,已受理了當代畫家曾浩一幅估價5萬英鎊的油畫、一對估價高達9萬英鎊的乾隆碧玉花瓶,以及一個估價達100萬英鎊的元代藍白相間瓷罐。對於一家初來乍到的拍賣行而言,得到這些珍品委託拍賣實屬難得。
在亞洲,是什麼使收藏變為時下的熱門話題?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該地區迅速增長的經濟,特別是在中國大陸。預計中國大陸將在下個十年成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市場,古董和藝術品也可以被歸入這個範疇。
但這不僅是錢的問題。他們現在帶有一種目的:亞洲新貴們希望重新找回他們的歷史,表達他們的愛國主義,並盡可能多、盡可能快地向快速增長的藝術市場學習。
這種熱情不僅集中在香港:中國大陸目前有600家拍賣行,其中有的省份甚至有四、五十家。它們的拍賣品與大拍賣行相比不那麼昂貴,而它們的經營方式也與歐洲那些傳統的地區性拍賣行類似。
這股熱情還受到了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其它經濟體的推動,這些經濟體得益於中國的財富增長,而且它們的貨幣比中國的人民幣更容易兌換。這些因素推動它們加入了這股熱潮,並且重新發現了具有數千年歷史的收藏愛好的魅力。
寶龍拍賣有限公司(亞洲)主席施福(Colin Sheaf)認為,我們目前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該公司希望香港辦事處能夠擔當通向更廣領域的門戶。
希夫解釋道:「在香港開設辦事處是一項戰略決定的一部分,要在亞洲提高我們的國際影響。我們把香港的業務看作是一個跳板,通向一個新的客戶基礎,通向那些像中國大陸、日本、印度、韓國、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那麼遙遠的地方。」希夫成為中國藝術品專家已有30多年。
「過去十年裡,全球藝術品市場最大的變化就是亞洲新買家的崛起。我們最初的拍賣將集中在中國藝術品和珠寶上,不過,由於我們看到亞洲出現了新的口味和地區性的興趣,我們希望能拓寬拍品的範圍。」
如果有人打算擬出一份當前亞洲藝術收藏品的排名表,中國瓷器出現在榜首不足為奇:這類藝術品總是名列第一。不過,前六名的其它名次發生了變化。去年買家興趣大增之後(包括蘇富比的紀錄在內),鍍金青銅佛像價值暴漲。人們對中國玉器也重拾興趣——在上世紀90年代末左右,中國玉器曾失去收藏者的寵愛。
所謂的「次要」藝術品,如景泰藍作品和犀角雕刻,價值也大幅上揚。亞洲當代繪畫和傳統中國水墨畫的價值也出現同樣的大幅增長。
珠寶和表類名次也上升了,蘇富比和佳士得在這兩個方面都報出了創紀錄增長。香港的拍賣會常客對高端當代手錶尤其感興趣,他們把拍賣會當作一個增加和改善自己收藏品的快捷方式,常常不顧損益。
紐約蘇富比中國工藝品部門負責人Joe-Hynn Yang指出:「毫無疑問,亞洲人普遍把拍賣程序當成一項他們越來越熟悉、感到特別舒服的活動,特別是中國人。」
「他們喜歡競價的透明度和公開性,收藏似乎已經變成有錢的新興中產階級最喜歡的活動。」
「他們的第一動力是支持那些與他們一起成長的收藏領域,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一位偉大的中國水墨畫大師的作品會不如畢加索或莫奈的作品值錢。」
「當然,大多數買家購買傳統作品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朋友會看重他們為這些作品付了多少錢,儘管他們也許並不知道一件出自傑夫‧昆斯(Jeff Koons)或伴侶藝術家吉爾伯特(Gilbert)與喬治(George)等人之手的西方當代藝術品的價值。這對他們來說也無所謂。」
香港拍賣會信息:
■寶龍拍賣行,5月26日,電話:+852 2918 4321; www.bonhams.com
■佳士得拍賣行,5月27日至5月31日,電話: +852 2521 5396; www.christies.com
■蘇富比拍賣行,4月7日至4月10日,電話:+852 2524 8121; www.sothebys.com

沒有留言: